ppp贷款银行分析(ppp贷款适用范围)

2023-02-28 09:15:01 首页 > 贷款知识

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‘前世今生’

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,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产生极大的不匹配,也就是收的税少,干的活多,但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重任,急需扩大自身财源。除了之前提到的‘土地财政’外,各地纷纷绕开监管,成立了各种‘融资平台’。

中国人民银行的法规明确规定,地方政府不得作为借款人向金融机构借款,1995年版的《预算法》也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(2014年修订为允许省级政府发债)。政府想借钱投资,于是纷纷成立各种专门的公司,向其注入土地使用权或政府掌握的优质公司股权作为资本金,并以此做抵押向金融机构借贷。其实这些平台公司和政府机构部门(通常为财政局)通常为同一套班子,只是挂的牌子不一样而已。

平台公司这些年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立了很大的功劳,很多投资周期长、收益小甚至短期内几乎看不到收益的公益项目纷纷上马,如道路开发、城市里的休闲场所建设等,而这些大都是民间资本不太愿意投资的。实际上近几年火热的PPP项目里,也大都是平台公司在参与,而非真正的民间资本。

但平台公司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,最直接的就是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债务。因为你借的钱早晚都得还,经济富裕的地区,财政收入能力强,也还能说得过去,经济能力很差的甚至县一级的融资平台,你拿什么还?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贵州省独山县的案例。

如今,国家也在大力整治融资平台的乱象,希望我们也能出几个类似新加坡淡马锡这样的世界级企业来。

图1、图2:2019年,法国渣打银行发布的一项“研究报告”曾作出预测,到2030年,按购买力平价(PPP)计算,世界前十大经济体及其GDP分别是:

1、中国:64.2万亿美元

2、印度:46.3万亿美元

3、美国:31.0万亿美元

4、印尼:10.1万亿美元

5、土耳其:9.1万亿美元

6、巴西:8.6万亿美元

7、埃及:8.2万亿美元

8、俄罗斯:7.9万亿美元

9、日本:7.2万亿美元

10、德国:6.9万亿美元

如今,才刚过去3年,这个所谓的研究报告就成了废纸,成了一个笑话了。姑且不论这几年全球出了多少黑天鹅、灰犀牛事件,就算一切风平浪静,一切都在原来的轨道上向前发展,这项研究报告也是相当不靠谱,水平之差,令人啼笑皆非。

这里面相对靠谱的数据,只有中、美、俄、日、德5国,其他5个国家基本上渣打银行是在意淫。我在这里不妨给大家测算一下,以证明渣打是在意淫的说法,并不是我故意要鄙视它。

1、以印度为例。

2019年印度的GDP是2.83万亿美元。假设到2030年,印度经济每年的增长率为8%,2019到2030年,共有11年。那么,到2030年,印度的GDP为6.6万亿美元。再把汇率也考虑进去,假设到2030年,印度货币对美元比2019年升值30%,则2030年,以美元计算的印度GDP则为8.58万亿美元。

按照渣打银行的预测,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GDP可以达到46.3万亿,等于名义GDP的近6倍之多!这是绝对不可能的。西方国家近些年吹捧印度简直是没有底线,把印度都吹得飘飘然,都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。

2、不妨再看看土耳其。

图3:2017年,土耳其的GDP为8600亿美元,2019年又掉到了7600亿,到2021年GDP又涨到了8150亿美元,这说明,土耳其的经济发展和内外环境都很不稳定。在此,我们假设它是稳定的,以2019年为起点,并赋于它每年平圴增长5%的经济增速,到2030年,土耳其的GDP也仅仅为1.3万亿美元。而渣打银行认为,土耳其到2030年按PPP计算的GDP可以达到9.1万亿美元,其差距达到了7倍之多。这绝对不可能的。

那么,为什么我说中美俄日德数据是靠谱的呢?

1、以美国为例。

2021年,其GDP为23万亿,把CPI因素考虑进去假设其年增长为2.5%,到2030年,其GDP为28.72万亿美元,与渣打预测的31万亿比较接近。

2、以中国为例。

2021年GDP为17.74万亿,假设未来年的增长率为5.5%,则到2030年,其GDP为28.73万亿美元。再假设到2030年,RMB对$比2021年升值20%,则到2030年,以美元计算的GDP则为34.48万亿美元。

根据2018年的数据,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,约等于2.9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,也就是,按购买力平价算,中国以购买平价计算的GDP,约为名义GDP的2.15倍。也就是说,到2030年,按PPP计算,中国的GDP将达到34.48x2.15=74.13万亿美元,比渣打银行测算的高出10万亿美元。

因此,到2030年,中1美2印3,这样的格局是可能的。大约中国=2倍美国,美=2倍印度。就是这样了。

总之,渣打的这预测水平,可能还比不上我一个人拿笔测算出来的可靠,所谓国际大行真不敢恭维。

【晨枫:美欧通胀的第二波要来了】#风闻唠嗑儿#

第一波通胀的高峰在2022年上半年,这是由美欧在疫期前段不负责任的财政大放水导致的。在美联储和西方央行的大力升息打压下,尤其在中国因为疫情而经济增长放慢的“帮助”下,现在通胀趋缓,但不是说物价跌落了,只是涨势放慢。但中国经济在疫后重新强势崛起将打乱西方的通胀控制,已经抬头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就是先兆。

……

世界各国经济界面临一个难堪的问题:继续锚定美元,还是反周期、脚踏两条船、分流一点到人民币?

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,PPP GDP早已超过美国,名义GDP也达到美国的77%,制造业增加值更是超过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的总和。根据世界银行的制造业增加值数据,2021年现价美元计算,中国是48658亿,美日德英之和为46140亿,G7总和为53607亿。中国超过美日德英,但低于整个G7。但在当前的西方滞涨和中国疫后报复性增长的时候,中国与G7的差距有望加速缩小,然后就是反超了。G7里美日德之外,后面几个反正是零头。英国如今制造业增加值只有中国的5.65%。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,还记得大跃进的口号是赶英超美吗?

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世界上的第二极,但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中,对拥抱这个世界经济新秩序还有疑虑。这里面有意识形态因素,但更大的是思维惯性因素,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和动力。

第二波通胀或许正是那个动力。至于勇气,这就是各国的问题了。这对西方国家可能还是远忧,但对广大亚非拉国家,这就是近虑了。对于他们来说,横跳的成本低,但本来没有横跳的选择,现在有了。当然,横跳就是横跳,既然能跳过来,也就能再跳回去。往哪里跳,既取决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算计,也取决于中国是否能一举冲破马太效应的临界点。中国已经强势将世界经济从单中心时代推入双中心时代,新冠疫后可能是从双中心时代推向新的单中心时代的关键时刻。

……

突破瓶颈后,中国经济的报复性回升使得西方的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技术封锁更难。

只有在很少的技术领域,中国还没有冲过马太效应的临界点。继续“有控制的供应”降低中国建立独立科技生态的动力,“骑在中国的肩上”,其实是有利于保持马太效应临界点始终在中国前面差一步的地方的。但美国想的不是马太效应,而是彻底关门。那就回到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问题了。大禹是通过疏导才治住大水的,诺亚则是造好方舟一走了之。

点击图片阅读全文↓
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